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苏州科技

苏州日报专栏|加快培育壮大科创“国家队”

来源:苏州日报发布时间:2021-10-15 14:50:08浏览量:字体:


近年来,苏州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紧扣国家战略、地方创新发展需求,集聚科创资源,大力建设重大科创载体,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苏布局,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国之重器”,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长极。今年3月,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同意成立,苏州成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有力地提升了苏州市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苏州专门出台“一区两中心”若干意见,全市每年统筹安排100亿元经费,用于推动重大载体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全面发展。

苏州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聚焦新材料领域深度布局,2019年成立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持从实际发展困难中凝练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创新采用“拨投结合”模式开展了一批重点项目,已立项项目22项,其中已实施12项,“拨投结合”实施方案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在江苏省内进一步推广。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纳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米技术是苏州先导产业之一。由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支持,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承建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世界首个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真空互联的科技公共开放实验平台。

今年上半年,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服务用户项目118个、服务机时达11528小时。同时,二期项目已完成设备采购任务60%、建成连接30余台各种大型工艺设备的200米超高真空管道,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面向纳米材料领域真空环境下的研发平台。目前已与95家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立足省内、辐射长三角、延伸海内外的用户服务体系。

强化政策激励,

推动院所、企业科技“登峰”

有的放矢、精准施策。2020年2月,苏州市出台《加快全市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次对全市科技创新载体的定位功能、方向路径等提出清晰可行的分类引导及支持措施。此后,针对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等又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快苏州市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首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放射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年多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36项,合计经费约3.89亿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在Nature等国际期刊发表高影响力论文600余篇。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名,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00余篇。

“十四五”期间,苏州将抢抓国家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加快推动中科院纳米所、中科院医工所等科技载体建设,力争更多国家级实验室落户苏州,提升苏州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

加快“新生力量”培育,

着力建设“尖点”

苏州持续深化大院大所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助力“新生力量”拔节成长。2020年9月,常熟市与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苏州·中国声谷”落户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声谷”由地方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社会资本四方共同规划、建设。

今年2月,苏州市科技局与常熟市签约,建设声学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医疗超声、工程声学、材料声学、信息声学、电声技术、海洋声学等领域,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声学产业发展的“引擎”,全球领先的声学科技创新“尖点”和人才“高地”。

面向未来,大手笔布局创新集聚区。太湖科学城战略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将打造重大科学研究区等五大主要功能板块,其中重大科学研究区将布局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设施。昆山超级计算中心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第8家国际超级计算中心,承接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的先进计算及科学大数据处理。在先进计算领域,加快推进长三角量子信息工程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苏州将坚持把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提升城市创新能级的重要途径,抢抓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机遇,优化创新顶层设计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创新的内驱动力。

相关文件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