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苏州市科技动态

大院大所合作在苏州丨合力开启名城名校合作新篇章

来源:苏州日报发布时间:2020-09-04 15:11:21浏览量:字体:

不用化学染料,从植物中提取天然染料,符合绿色发展的潮流。但天然染料在染色印花过程中,存在着色牢度差、重现性低等产业化技术难题。为解决难题,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王祥荣3年间每周都要“驻扎”吴江等地企业的生产线上。

这是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的一个“微镜头”。近年来,校地双方以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为契机,合力推进“十大工程”,全面深化产学研等各领域合作,形成“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互动发展新格局。

合力攻关关键技术

面对产业化难题,2016年以来,在王祥荣教授带领下,苏大技术团队成功研发了提高天然染料染色加工重现性和织物色牢度的加工技术,形成天然染料纺织品染色印花产业化加工的成套技术。

团队与盛虹集团合作建成真丝织物天然染料染色加工生产线,开发了真丝家居服饰、儿童服装等产品,并培育成立了科技型企业苏州虹锦生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此后,这项技术辐射苏州各地,在张家港等地企业中“开花”,涉及真丝面料、丝巾、旗袍、绢丝针织儿童服装、羊绒围巾等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2016年以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承担了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项目“纺织品生态染整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学院组建了一支包括4名教授、3名副教授参与的12人技术团队,紧贴苏州纺织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选择天然染料染色印花产业化关键技术、干法转移印花纸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和技术推广,为企业带来了上亿元新增产值,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染整技术”项目成果获201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十大工程”之一,“产业升级助推工程”围绕苏州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先进集成技术问题,紧贴企业“一线需求”,整合苏州产业、政策、资本与苏大人才、科研、平台等优质资源,共同组建苏州工业研究院,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推动苏州制造向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品牌化转型。根据工业研究院的建设任务,苏州大学主要的工科学院组建科研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为企业需求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承担的“生态染整技术”项目,是首批获得资助的项目之一。而机电工程学院承担的“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智能设备研究平台”等项目,则通过与波司登集团物流园等合作,实现了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拆垛,降低企业对人工的依赖度。

合力打造人才高地

2016年以来,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全面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双方共同推进“学科产业对接工程”“创新平台培育工程”“高端人才汇聚工程”等“十大工程”,投入经费1.95亿元,组建了16个科技攻关创新研究团队,申请专利200余项,创建科技型企业5家,与70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社会产值60多亿元。

合力打造人才高地,校地双方秉持“创新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人才共享理念,充分整合校地平台、政策、经费等资源,引育了一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按照“有选择引进+有计划培养”方针,采用“大师+团队”模式,着力引进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青年才俊,由引进的高端人才负责组建“旗舰式”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以人才吸引人才”的集聚效应和团队效应凸显。据统计,苏大现有包括14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60多人(次),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9年,学校共有19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在会聚海内外大批高端人才的同时,“苏大模式”也为高水平学生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师资和科研力量基础,成功促进了科研反哺教学。

苏大每年都有教师挂职苏州地方工作。苏州市科技镇长团工作开展13年来,苏大共派出13批100人次,分赴我市10个区、县挂职,这些老师作为科技镇长团成员,逐渐成为学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苏大每年还为苏州输送了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2019年苏大应届毕业生中,超69%的学生留在江苏工作。其中,又有超71%的学子留在苏州,达4600多人。

合力锻造“科研重器”

在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中,校地合力锻造“科研重器”。近年来,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力打造了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平台。其中,依托苏州纳米产业战略高地,由苏大牵头,汇聚诸多大院大所共同建设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协同创新中心。

合力构筑创新资源的引力场,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学院、巴斯德学院、剑桥—苏大基因组等跨国学术机构相继落户苏州,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节点。

苏州大学还依托苏州大学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和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推进“一平台、一企业、一中心”“一院、一市、一基地”等建设,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创新创业孵化载体。2019年,学校获评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苏州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采取“运营企业化、人才专业化、服务一体化、运作平台化、转移国际化”的运作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独立法人的产业研究院,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体。在苏州先后与张家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地共建了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与阿特斯光伏、科沃斯机器人等130家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其中苏州地区80多个。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开发,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苏州已形成“一园多区”的发展布局,打通了校园科技创新—众创实战演练—孵化器培育—加速器试产—产业化拓展的创新创业全链条成果孵化服务通道,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000余家,辅导上市企业4家,转化科技成果超千项,为企业融资十多亿元,获“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等省级以上载体资质8项,连续三年在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估中获得优秀。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园孵化了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苏大赛尔免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